感受西红轩 安 全        健  康        美  味        幸  福


西红门食品店成长历程

 

说起西红轩,想起西红门的起源、那就要追溯到“馅饼周”。

现如今北京市、特别是大兴区西红门镇80岁左右的高龄老人,兴许还记得北京馅饼周这个故事。特别是有一部分老人曾经在馅饼周落脚谋生,掐指算来也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了。

 

馅饼周是北京市民周晓亭的绰号。当时北京有以小吃品种冠名的社会风气,例如东安市场有“爆肚王”,隆福寺有“豆汁安”,南城有“茶汤李”、“羊头马”等,馅饼周则是其中之一。最初,周晓亭的祖辈就推小车在前门外煤市街卖馅饼,味好人缘好,买卖红火,人称馅饼周。后来到了周晓亭这辈便在煤市街施家胡同西口租房开了饭馆,字号“同聚馆”,可是人们仍习惯叫馅饼周。老北京流传着一本诗集《古都食物百味》,其中一首写道:“居处长安未足优,平安食物近堪求,至今煤市街前过,忧有当年馅饼周”。馅饼周被写进诗集,可见当年名气不小,它是与“南来顺”其名的清真饭馆。

 

西红门回族人到馅饼周谋生之事,是在陈致文先生担任馅饼周经理期间。周晓亭开办“同聚馆”后,他自己不直接经营,而是招聘经理代为管理。陈致文接任经理后,对外灵活,广结善缘,对内知人善任,奖勤罚懒,使馅饼周菜肴色、香、味俱佳,窗明几净,厅堂招待热情周到。况且陈致文从不因循守旧,他既保留了馅饼周用料讲究,汁鲜肉香的门钉肉饼外,同时开发涮肉、烤肉、烤鸭以及京味炒菜等多种经营,致使同聚馆每天顾客盈门,车水马龙,日进斗金。

 

当年,梅兰芳、马连良、侯喜瑞、江雪琴、肖长华、叶盛章等梨园名角成了馅饼周的常客。国画大师齐白石多次陪同友人在此品尝佳肴,陈致文待为上宾。后来陈致文代为西红门清真寺索画留念,齐白石挥毫泼墨,绘制一幅绝无仅有的画有葫芦喇叭花的“五尺宣”大国画,挂在西红门清真寺教长室内20多年。同时赠画的还有兰草大师彭八百,画了两幅风格各异的兰草图,前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江朝宗提笔写就一幅对联,一并在馅饼周经陈致文转手赠与西红门清真寺。

 

馅饼周在清朝初期就已名誉京城,当时的作坊就开在西红门,生意红火世代相传。

明、清两朝,大兴、丰台、通州三地之交汇处是皇宫的“木兰猎场”,起名“南海子”,每年春秋季节皇上便带着皇亲、大臣们来此打猎,当时的清朝将“南海子”进行了划分,并设置了四门,西到西红门,东到东红门,南到南大红门,北到小红门,同时派有正黄旗把守四门。西红门食品店厂址建于西红门镇,故得名。早期,食品店“周氏作坊”的主打产品是馅饼周流传下来的各类馅饼和茯苓夹饼,当时这种小吃在京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布衣百姓,可谓人人称赞。乾隆打猎路径西红门,偶然品尝到了茯苓夹饼,大为喜爱,于是每逢到南海子打猎必吃馅饼周的茯苓夹饼。此后的周氏茯苓夹饼逐渐名声享誉京城内外,随着生意规模的不断扩大,西红门食品店已不仅仅满足于主打的馅饼,而把产品的种类增添了许多,由于制作工艺保持着传统,材料又是以鲜、香著称,因此店内的景象每日都是门庭若市,好不热闹。

 

经历过几百年风吹雨打的考验后,如今的西红门食品店早已在后人的不断改良之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解放后,北京城内的老字号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抢占市场,此时要想在众多强大的对手中独占鳌头可见难度非同一般。北京食品界知名企业家李多轩先生在京都经营着一家规模很大的食品企业,他高瞻远瞩,准确把握住了商机。在琳琅满目的浪潮面前,独具慧眼,他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大胆收购了“馅饼周”的制作技术及传统工艺,使得这一名吃不但没有荒废,而且还发扬光大,继续供世人品味。


李多轩先生凭借多年丰富的从商经验,将昔日里传统、古老的名吃逐渐改良,既保留了原有的古典风味,又夹杂了现代人对于高品质的食味追求。在他的带领下,如今的西红轩广为人知,主要面对的客户由京内人士渐渐地向全国范围拓展,凡是来北京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多数人都会在首都机场、北京各火车站和各大商场及超市内见到摆放着西红轩的各类食品,在选购后纷纷给出了较高的评价。


友情链接:
北京西红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邮箱:xihongxuan@126.com
地址:北京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金苑路23号
电话:010-69289888、69289777

点击立即分享:

Copyright 2019 - 2021 北京西红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