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各大车站,想购买点儿北京特产,这些特产多是西红轩公司供应的,特别是“京八件”、北京烤鸭、北京果脯,那是地道河南人开发的。李多轩,河南周口人,现为北京西红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20年来,他一路打拼,从一个北京街头蹬三轮的送货郎摇身一变为食品制造的企业家。他凭借周口农民的勤奋、智慧、诚信、敢闯敢干,建立了自己的食品王国。
在北京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北京西红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这里的“当红花旦”。记者一行拜访了其掌门人李多轩。
1966年,李多轩在河南省周口市出生。他在十几岁时,就迈入了社会大门,做些小买卖,赚小钱补贴家用,后学习木工,成为了木匠。但是,他感觉自己不太适合于做木工,于是改行做起了鸡鸭苗孵化的买卖,骑着自行车,游村走巷地叫卖,跑遍了安徽、河南。后来,他又捣弄面粉袋,往来河南江浙。受南方开放市场的浪潮冲击,江浙当地人开公司当老板做加工业的影响,他回到周口,加工木线,到北京贩卖,因成本高无利润,生意终告结束。
1996年,他辗转考察之后,认为北京是一个值得立足发展的地方,带着雄心壮志,来到北京亦庄。在别人的介绍下,他在城外10多公里的美鹿食品厂,找了一份送货的差事,将货送到城里的商场、菜店。老板梦破灭,重回货郎之业,是宿命吗?但是,在举目无亲的京城,为了生计,他只有拼了,何况游街走巷做货郎,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的营生。
靠诚信拿下首桶金
李多轩在美鹿食品厂干了几个月,老板观察到李多轩人品好、勤快,有一天开口道:“小李啊,我的厂子盘给你吧。”于是,李多轩背着40万元的欠债,买下美鹿食品厂。当时,李多轩心里也没谱,从老家招来几个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当了老板,李多轩仍然是蹬着三轮走街串巷送货。有一次,他的一个员工给北京某商场送货,因商场员工粗心将四箱货混装上他们的车,拉了回来,他又让人送了回去。商场经理打来电话说:“您送货的伙计账不结就跑了,赶快来结账。”
李多轩赶到那儿说明原因,商城经理被他的诚信打动,当即跟他签了“大单”,从每次配货五六箱增加到100多箱。李多轩乐了,爽快答应。他蹬着三轮出来,边走边犯愁,生产不出那么多货咋办?在出城的路上,李多轩遇到一个蹬三轮送货的南方青年,得知他老板那里货多,生产各种糕点,于是便从那儿订了货往商场送,年底挣了百十万,淘到了进京的第一桶金。
当了食品厂老板,李多轩面临着扩大经营和食品加工技术的问题。没钱聘请技术人员怎么办?他在管理生产、送货的同时,报了北京农学院的食品专业班,跟随北京农学院祁教授学习,攻克食品技术难题,在食品专业深造。他说,当时激情万丈,每天蹬着三轮送了货,再蹬着三轮跑到北京农学院上课,往来几十公里,风雨无阻。小时候没好好学习,长大后再走入学堂,那种学习是发自内心的渴求。一年多的大学深造,他一方面在大学里学习。一方面在自己的厂子里实践,给他的食品加工事业带来全新的一页,丰富了他食品加工技术知识,推动了他的产品升级换代,品种越来越丰富。
强强联手成就京城食品企业家
北京西站是亚洲乃至世界客流最大的车站,开业招商入驻的商户复杂,所供商品质量参差不齐,被媒体称为“假冒产品集散地、伪劣方便面的集中营”。北京西站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凭着诚信和实力,李多轩和他的美鹿食品厂竞标,最终成为西站的供货商,推动企业跨入发展快车道。随着企业的做大,他注册了“西红轩”商标,成立北京西红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在北京西站,或者坐高铁,除了高铁上的盒饭是铁路企业提供的外,其他吃的喝的大部分都是咱周口人的货,这是河南人的骄傲,也是周口的骄傲。李多轩回忆道,北京西站建高铁时,响应铁道部“将后厨美食端上高铁”的号召。作为北京西站的食品供货商,他也参与了最初的高铁盒饭竞标工程。因为盒饭技术要求高,国内没有成熟经验,缺乏相关技术,他出资组织专家或者独自前往日本达几次,一呆就是很长时间,学习技术,耗资数万元。尽管最后流标退出了高铁盒饭工程,但是看到凝聚着自己心血的美食,在高铁上被送到乘客面前,他心里有一种成就感。
如今,北京西红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是北京西站的独家供货商,而且供给北京其他车站和各大商场超市,并走进社区,其开发的北京特产“京八件”,更是成为当地的品牌。北京西红轩食品有限公司现拥有员工300多人,管理者多为本科学历以上的员工,其中来自河南的员工占30%,公司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食品检测团队,拥有自己的超市,其食品占据北京市场不小的份额。西红轩食品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被评为北京著名商标、北京市名牌产品。目前,北京西红轩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北京几大知名食品加工企业之一,多次被评为北京市文明单位、优秀基层党支部、先进私营企业、“五个好”非公企业党支部。李多轩被评为大兴区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评为大兴区十佳管理者,2012年成为首都经济杂志封面人物。
李多轩说,他们企业的宗旨就是做良心食品、做诚信企业,这是生命线,坚持诚信就能做好一切,做成百年品牌是他的愿望。据了解,他每次回周口老家,都会找机会看望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给他们发一些慰问品。他说:“这也算是表达自己的一个心意,说一千道一万,我还是河南人,周口是我家,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家” 。他幽默的表示,时机成熟,会考虑回乡投资,这是多年的心愿。
责任编辑:刘玉娟